今天是 ,欢迎您光临深圳市文学学会网!

深圳作家网 | 会员概况 | 联系我们

原创文学

返回上一页首页 >> 原创文学 >> 会员作品
寻找历史的点滴痕迹
发布日期:2014-09-17   浏览次数:1442次   标签:

寻找历史的点滴痕迹

----汉中采风随笔

陈韦冰

今年三月初,闻听深圳市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丛飚,将组织大家去汉中采风,思绪就已飘起,心灵就在期待,久处喧嚣的城市需要一份灵魂的关怀,长期疲惫的身躯需要一个返朴的旅行,身未动,心已远。

四月六日还处在清明节假日之中,20来名作家、会员一大早就赶到机场相聚,从深圳飞往西安咸阳,临近中午降落“八百里秦川”,一行立马团乘大巴驰奔向往已久的汉中。

 

汉中简称“汉”,位于陕西省西南部,北倚秦岭、南屏大巴山,历史悠久,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,与汉朝、汉族、汉语、汉字、汉文化渊源深远,素有“汉家发祥地,中华聚宝盆”、西北“小江南”和“金瓯玉盆”之美誉。

“栈阁北来连陇蜀,汉川东去控荆吴”,“万垒云峰趋广汉,千帆秋水下襄樊”,这些古诗句描绘了汉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航运的盛况。在中国地理上,秦岭似乎是个有很多故事的地方,自古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,我们期待穿越的蜀道是秦岭的高速公路。单单西安到汉中的高速就体现出了这句话不是虚言,两三百公里的路,在深圳的话,两个小时就驰过了,但在秦岭,山高路险,见山穿洞,遇堑过桥,速度最多为六、七十公里,甚至三、四十公里,得走四、五个小时。

 

汉中接壤四川,是陕西的“南大门”,是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,且不说境内峰峦叠嶂,碧水长流,风光旖旎,单就百万亩油菜花开一项就令我们流连忘返,乐更思蜀。

自古以来,汉中广种油菜,目前种植面积达120余万亩,来汉中旅行不能不看油菜花。从飞机上往下看,整个汉中盆地一片金黄,山川、村舍、河流、道路、树木皆融入油菜花海之中,宛如一幅幅有生命的油画,横竖相交的田垄如跃动的音符,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,“车在路上行,人在画中游”,我们的大巴追逐着春天的阳光,在秦岭巴山腹地驰尘。下高速后,进入汉中城区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“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”大幅标语,颇有“笑迎海内踏青客,诚待天涯赏花人”意味,顿觉亲切和温馨。据介绍,汉中油菜花节每年从3月下旬到4月上旬,为期一个月。现成了当地的旅游月,门票也打折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,周边的自驾游也日渐增多。今年3月25日的开幕主会场设在汉台区汉武路王道池村。

春天的汉中,到处是一片翠绿,一派葱笼,但最勾人眼球的、最摄人心魄的、最打动心灵的,依然是那满垅满垅的油菜花,随处可见的油菜花是沿途的一道亮丽风景。我们走下大巴,走出路边,走进垄上,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菜花香气,充盈心间,铺天盖地的鹅黄色把路的两边装扮的楚楚动人,分外妖娆,勃勃生机,一路如地毯,沿着山坡铺过去,接天连地,场面浩大,气势宏伟,与高高蓝天上的白云和远山的绿树相映衬,蓝、白、红、绿色点缀其间,无比美丽,无比壮观,不愧为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。置身一望无垠的花海之中,一簇簇、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,人尽淹没到花丛中。春风里,花浪摇曳着曼妙舞姿,蜂蝶品尝着花的甘露;笑声中,作家们透露出放松的性情,似一个个顽皮的孩子,端着相机尽情摄录,激荡着创作的灵感。

 

据介绍,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(西北地区)与自然区划(西南地区)不一致的城市,因原属四川管辖,元代为统治需要,始划归于陕西区域。从这次采风了解的情况来看,基本上是这样的,因为无论是地理气候、方言习俗还是饮食习惯,汉中与陕西的关中、陕北地区都有很大的差异,而与川北非常相似。

面皮、菜豆腐、腊汁肉夹馍等特色小吃,遍布当地街头巷尾,不说那一道道香辣爽口的热菜,单单那多样的凉拌菜就让我折服了。在江西出生、读书和工作的那三十多年,很少吃凉菜,乡下的红白宴席基本不上凉菜,工作上的接待无非是几道油炸花生米、凉拌海带等,还是受改革经济大潮的影响变化的。调来深圳的这些年,经常上粤菜、潮州菜馆,渐渐地习惯了有凉菜的菜肴宴席,没想到汉中凉菜更多,有面皮、菜豆腐、西乡牛肉干、香椿、橛菜、酸萝卜、麻辣鸡块菜、腊汁肉、粉皮子等十来样,简单的原料、简单的调料、简单的工艺却能炮制出一味味令食客们痴迷的美食,令人叹服。

由当地特产大米制作的特色小吃汉中面皮,究其制作做法与我们家乡始于唐代、皇宫贡品的弋阳年糕(大米粿)不尽相同,重要差异是大米蒸前是磨碎还是不碎,汉中面皮是将大米浸泡、磨浆后蒸熟,摊成薄片,切成条;弋阳年糕是将大米浸泡后直接蒸熟,再用机子打,捏成团块,再蒸一遍,然后做成条棒或切成片。二者均有洁白如霜、透明如玉、口感爽滑、韧性可口、不粘不腻、久煮不糊等特点。吃法上,或凉拌或热炒或汤煮,无非是辅以豆芽、青菜、胡萝卜丝或白萝卜干、辣椒、大蒜、生姜、醋等调料,红绿相映、黄白互衬、色泽鲜亮,食之爽口,风味独特。我在镇巴渔渡集市上购买了一些切片晒干的面皮,回家后没有告知做法,家人就当作面条来煮了,那柔嫩、那劲道、那香滑还真象面条一样,不可名状,令人久久回味。还有一个历史故事附到面皮上,不知真假,传说刘邦与张良二人到汉中微服出寻,半路饿了,便到农家吃饭,农家拿出面皮出来给他们吃,刘邦问这是什么,农民不知,刘邦笑曰“此乃蒸饼也!”。

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,是汉中地区一种民间家常饭,与面皮搭配是汉中人最喜欢的早餐,在街头随处可见,我们住的宾馆提供的也是以这些为主。与我们在南方吃的豆腐在制作过程中变了一道程序,即黄豆磨浆煮沸后,不是加石膏,而是加入浆水菜酸汤点清来形成豆腐。豆腐质地细嫩,色泽有青有白,因夹带蔬菜,从医学营养学讲,应该比普通的豆腐更有营养呢。考虑携带问题,我只在集市上购买了约两寸见方的块状的豆腐干,才3元钱一块,外观有点棕黄,但切片后,立现豆腐白色本性,不用放肉,加辣椒炒后,满满一大盘,很是实在,咬上一片,那豆腐的清香就溢满口中,特别正宗、地道,而且佐酒或下饭均很好。

写到这,不得不提褒河水库的纯天然鱼。褒河水库又名石门水库,因有丰富的野生鱼类,特别是褒河片片鱼别有一番风味,有“旅游到此必要品尝”的说法,据说汉中人不是每个都走过栈道,但是几乎没有人没吃过褒河鱼。我们一行从石门栈道风景区褒斜谷出口出来后,到了褒河鲜鱼一条街,汉中美食都清一色以川菜为主,那天中午就吃全鱼宴,端上来是用盆盛的,份量非常足,体现汉中人的质朴实在。鱼看上去就很辣,有火红红的西红柿味、有酸辣味的、有麻辣味,还有单独鱼头汤,里面依品种不同,分别放上了酸菜、西红柿、土豆、粉条、魔芋、豆腐、腐皮、豆芽、青菜、豆瓣,简直就是成熟后的火锅。资料介绍“石门麻辣豆瓣鱼”被誉为陕南一绝,用活鱼快做,鱼鲜肉嫩入味爽口,红油漫浸柔辣不腻,麻中透香回味悠长,细细品尝后所言果然不差,饱眼福又享口福,在深圳是吃不到这么新鲜地道的,据说余秋雨夫妻来品尝后,也是赞叹不已。沿路好多家鱼庄都是临着褒河建的,河对面就是新建的风景街,边喝酒边吃鱼边看水,是桩美事,也是人生的享受。那段时间因水库要蓄水,河里的大块石头一个个显露出来,呈现本色,带些古色,令人联想先秦先汉先唐、先人先事先景,追溯着历史的沧桑。虽然没有多少水,但可以想象放闸时河水的咆哮气势和壮观景色。

汉中的美味佳肴很多,还有一道印象深刻的汤菜是熏肉猪脚汤,在固城县上了这道菜,切成小块的猪脚黄里透红,味道醇香,柔软又带韧劲,肥不腻口,瘦不塞牙,特别是汤中带有薪火的味道,让我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,仿佛回到祖母时代,经常吃到的熏腊猪脚红豆煲汤,觉得自己的口味就来源于汉中,也不怕不好意思,当场连吃了七八块猪脚、连喝了四小碗汤才刹手。秦巴山区农村大部分做饭或取暖是依赖柴火,与我老家差不多,这也是制作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,很想带回一些熏猪脚回深圳,可惜在集市上一时没找到。

 

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,历史仅学了点皮毛,一直对秦汉唐宋等没多大直观印象,只停留在书面上,这次采风对刘邦拜将、张良辞相、褒姒美女、诸葛出师、张骞出塞、蔡伦造纸等古代遗迹的实地了解,聆听了一些活灵活现的传说和故事,有晃然顿悟之感,汉中的大汉文化,寻根问祖找到了汉族的“家”。

在汉中谈历史,和汉中人比历史,那是班门弄斧了。汉中两汉三国文化浓郁,自然风光独特秀丽,有“秦巴天府”之称,人物灿若星河,故事举头即是。曾任汉中市市长的田杰就说过“汉中的特色不仅仅在于汉文化,之所以能成就刘邦的汉室大业,则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、生态的多样性。汉中北依秦岭,南频巴山,中间为汉中平原。汉中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,也承载著汉中绝大多数的人口。”颇有道理。

作为军事重镇的汉中,历史上虽非帝王之都,但为朝廷所重视,历史遗存甚多。资料显示,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余处,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,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;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,国家自然保护区6个,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,国家森林公园4个。由于时间关系,我们只瞻仰了几处遗迹,但也还是有些代表性。

从古栈道石刻上知道了“汉”字繁体写法的来源,知道了石门十三珍品(即以汉魏石刻为主体的十三种摩崖石刻)之一“衮雪”二字的来历。知道了褒谷口的著名摩崖石刻《石门颂》是汉隶之极品,隶书转笔锋的时期见证,有人赞扬它"行笔真如野鹤闲鸥,飘飘欲仙",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辞海》中封面题字“辞海”就是取自于此。同时,也知道古代的交通规则简洁明了,但实用有效。汉代的《仪制令》只有12个字“贱避贵、少避长、轻避重、去避来”刻在石碑上,即平民百姓要给当官的让路,年纪轻的给长者让路,轻装的车轿要给载重的车轿让路,出城的要给进城的让路,人人做到了遵守。当今社会,交通规则的复杂程度,古人是难以想像的,或有可能与当代普及了学校教育有关,而古代百姓多半不识字。

在拜将坛(台),韩信雕像的两侧是概括其人生历史的对子“胯下见辱不怒不惊有忍乃济,座上献策知己知彼好谋而成”,广场呈象棋盘样,有楚汉河界,一边红花,一边绿树。右侧是韩信无字“夜影神碑”。韩信为刘氏打下江山,功高震主,吕后杀韩信,萧何是刽子手,真乃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。韩信死后,立此碑无字,夜有鬼火在碑上走动,是神鬼在为韩信冤死翻案(现有研究讲此碑石上有磷矿,故有磷火出现)。可惜在文革时给火焚烧过,就不再有光,变成和普通石头一样。据说,这是中国最早的无字碑,说不定,武则天的无字碑可能就是这样学来的。“兵仙神帅”是后人赠于韩信的美誉,拜将台是刘邦破格起用人才的标志性建筑,真正是“明扬仄陋,唯才是举”啊。

在勉县武侯祠,知道了毛主席的草书“胜”字,是临摹于岳飞手书诸葛亮《出师表》中。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,诸葛亮在汉中生活和战斗了八年,生前被封为武乡侯,死后谥为忠武侯,葬于勉县城南的定军山前。武侯墓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,虽历经战乱,却一直受到人民的保护。那些历经千年的古柏、古桂树依旧在守望着、见证着历史。

在武侯祠内有一颗非常神奇的树,叫旱莲,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惟一一株。碳十四定它的树龄为400多年,相当于明代万历年间,与祠墓志相吻合。据说,它每年五月开始长花蕾,经过夏秋冬三个季节,第二年阳春三月盛开,先花后叶,花期很短,仅十多天。盛开时花满枝头、花朵红、白相间,花蕊略呈粉红色,酷似莲花,异常美丽,无愧于汉中市花的称号,可惜我们这次来晚了,没观赏到她的绰约风姿,但围栏边,仍然感受到她的高贵典雅。

拥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----褒斜道石门的褒谷,山势险峻,怪石峥嵘,翠峰耸立,清代文人王晚香在这里概括出“石门二十四景”。褒河谷口上建有石门水库,水面辽阔,风景秀丽,古迹芸萃,淹没于水下的褒姒铺,相传是西周亡国美女褒姒的故里,“褒斜道、石门及其摩崖石刻”遗址部分就在水库之下。在“难于上青天”的蜀道上架设的栈道堪称古代交通的奇迹,而石门是栈道最险最奇之处。我们沿着新建的仿古栈道,来到了褒斜道南口的石门隧洞,隧洞16.3米长、4.2米宽、3.75米左右高,在洞内可并行两马车。史书讲,石门开凿于公元一世纪,始于汉明帝水平六年(公元63年),到九年(公元66年)四月成就,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,开凿之法是用“火焚水激”方法开凿的,也就是说,烧开水倒在石头上来一点一点地爆裂开,听说用了三千人力三年时间,真有点难以置信,以现今的科技水平来看,觉得是小儿科,真有点愚弱,但当时的科技水平就是这个样子,我们不能笑之,就如古代的皇帝没有见过飞机火车一样,那时就连这样的方法都是创举呢!不能不惊叹古人的智慧。事实上,科学就是这样一辈辈传递、一代代积累、一次次创新、一件件突破而发展过来的。

洋县蔡伦墓祠是造纸术发明人蔡伦长眠之地,祠内碑石林立、古柏参天、青竹吐翠,风景秀丽而幽静。

城固张骞墓,现修建为纪念馆,作为西汉时期卓越的探险家、旅行家与外交家,“大汉之魂”四个字是其开拓了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的一生的写照,提丝绸之路必提张骞。我最爱看的是墓前一对汉代石虎,形拙神似,雕工粗犷,姿态雄伟,格局大方,令人印象深刻。传说这是张骞泛搓时所得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,后成了当地百姓祷病乞嗣求雨的神灵。

汉中这清秀的小江南养育出了敢于闯荡的张骞,他走出汉中,又走出汉朝的疆土,走到遥远的西域,他走出的这条路,成了千年以来商人游侠络绎不绝的丝路。《老子·第六十七章》曰“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”当代“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”将张骞精神总结为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开拓进取精神,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“敢为天下先”,不仅仅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,从哲学意义上说,它是一切新事物产生的开端和由来。作为第一个经济改革开放城市的深圳,何尝不是“敢为天下先”奋斗三十年的辉煌和成就呢,王荣在2010年5月当选深圳市委书记时就表示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,发扬敢闯敢试,敢为天下先的精神,继续发挥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重要作用。

 

人生就是大舞台,演绎着一幕幕历史活剧,透过这些遗迹,仿佛看到先人在这块丰饶的土地上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历程行踪,“月似当时月,人非旧时人”,星转物移,相对宇宙的浩瀚,人类社会的文明只是一瞬间而已。

这次采风让我受益非浅,开阔了眼界和视野,增长了文化知识,对历史有新的理解,这是一次寻找历史的痕迹之旅,一次寻宗问祖之旅,也是一次感受当代风情的文化之旅,梦萦魂牵,期待重回汉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