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 ,欢迎您光临深圳市文学学会网!

深圳作家网 | 会员概况 | 联系我们

原创文学

返回上一页首页 >> 原创文学 >> 会员作品
评王丛飙长篇小说
发布日期:2014-09-17   浏览次数:1476次   标签:

历史记忆的激情书写

-----读王丛飚长篇小说《血路》

周思明

在我看来,《血路》是一部激情燃烧之作。对于深圳这座建市只有30年的“一夜城”来说,最初的记忆是尚未远去的历史;对于许多深圳人来说,怀旧几乎就是激情的代名词。《血路》是一座城市的记忆,一个特殊群体的记忆。小说通过大量的生动有趣的故事,详尽披露深圳第一次创业的主力军——两万工程兵就地转业后面临的种种艰辛与痛苦,真实地描述了他们当时的生存现状,并提出很多发人深省的思考。这支鲜为人知的深圳建设初期落地生根的独特团体的命运起伏,直到今天都是深圳媒体追踪和聚焦的热点。退伍转业工程兵群体是这个城市最初的建设者,这个群体也是这座年轻城市的第一代移民当中的先锋队或排头兵。1982年7月,国务院、中央军委命令,决定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两万人到深圳执行基建任务。同年9月,各部队先后从上海、天津、唐山、沈阳、本溪、锦州、鞍山、汉中、西安、安顺、荆门、郑州、襄樊等地调往深圳,到12月底调遣完毕。这意味着有两万工程兵来到了只有三万人的深圳,工程兵直接构成了当时深圳城市人口的重要部分。也成了深圳拓荒牛中最重要的一面旗帜。有人曾开玩笑地说,鼎盛时期,随便推开深圳市各单位办公室的门,每3个办公室里必有1个是工程兵。他们最早在深圳的建筑史上开始勾勒、描画,创造了无数深圳建设史上的第一。当时的深圳,不管是居住条件还是工资待遇,都不可与今日同日而语。两万人的施工队伍突然进入不足3万人的边陲小镇,衣食住行条件非常艰苦。但是这并不能遏制他们在深圳这张白纸上绘制蓝图的勇气和智慧。

《血路》让我们体悟到了中国军人火一样的激情,血性男人的酒一样的豪爽,特区建设者的海一样的气魄。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,一个个烙印着特区建设者豪气的形象。当初开赴深圳时,两万工程兵的队伍据说只有7000万元的固定资产,经过不到30年的艰苦奋斗,其房地产开发由当初的“零纪录”到今天累计完成236.54亿元,以工程兵为主体的深圳建设投资控股公司累计创造利润92亿元,上缴利税48亿元。企业的积累离不开员工的艰苦奋斗。应该指出的是,转业到深圳的工程兵与转业在其他城市的工程兵是不一样的:其他工程兵转业都是去到有历史、有基础的城市工作,而深圳作为一座一夜城原本就是从零开始!《血路》中所描述的基建工程兵则是深圳破天荒第一次“空手套白狼”式的创业。这些“空手套白狼”的转业工程兵,下定决心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在许多条件都不具备的尴尬情况下,成功地完成了从“兵团”到“财团”的华丽转身,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,这也是一个空前的创举。这个转身的完成,充分显示了一支人民军队那种一往无前、敢打必胜的非凡气概,而这种气概与“杀出一条血路”的深圳精神是不谋而合、高度一致的。

精神是力量的源泉。有了“杀出一条血路”的深圳精神,就能够干好别人干不好的事情,也能把别人可以干好的事情干得更加的好。军队是个大熔炉,锻炼和培养了很多的人;地方是个大舞台,塑造和成就了很多的人。转业之初工程兵的窘迫和艰难,让这些年轻人经历了在这个城市最初的困苦与挣扎:两地分居、下岗、公司破产、生活困难……深圳第一次创业的这支主力军在深圳的腾飞中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。书中我们看到,军人的精神激励人们发愤创业,创业的成功实践是《血路》所描绘的深圳精神的最好写照。有了这种军人的亮剑精神和深圳的拓荒精神的有机结合,创造深圳特区的辉煌就成为了现实。长篇小说《血路》以其生动活泼的文字,书写了转业工程兵团官兵们“脱下军装还是英雄汉,告别了军旗还是英雄团”的豪迈誓言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《血路》是一部纪念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近30年的传奇之作,作者“忆苦思甜”,并不是为了炫耀什么,也并非发思古之幽情,而是对“杀出一条血路”的崇高深圳精神的致敬,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2万工程兵集体转业建设深圳这段非凡的进军历史。深圳2万转业基建工程兵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,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。正是这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,奠定了深圳精神的坚强基石。毫无疑问,在深圳的二次创业中,人们依然离不开“杀出一条血路”的伟大深圳精神。

《血路》经由生动的的故事,让我们再度重温“杀出一条血路”的深圳精神。《血路》所描述的故事令人过目难忘:一场天火烧光了三营,战士们将痛苦、压抑愤怒地发泄到姗姗来迟的消防车。灾难的降临考验着每一个来深圳的干部、战士。而主人公黎阳首先想到要稳定军心。为了水,马长安们大打出手,军民差点反目成仇。女人来了,淡水也挖出来了,转业官兵们笑了,说难怪都说女人是水。而水货和疟疾,是那阵子刚来深圳的军人们的最爱和最怕。知道深圳来了大量解放军,间谍们忙碌起来,一时间谣言四起,导致大量港资外逃和移民潮的兴起。喝小米粥为了预防资本主义,更新鲜的是解放军居然也要为资本家干活了。黎阳第一次在深圳坐了一次特殊的的士,官兵们第一次与台风搏斗,没想到台风过后又闹起了粮荒。官兵们含着热泪为军旗送行,从此他们成了普通的深圳建筑工人。而为了“正义”,他们失掉了许多机会。几乎是在一夜之间,海豚建筑公司垮了,转业军人中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自谋生路,有的还沦落成为乞丐。自我游泳锻炼了许多人,马长安、张贵和等人都做了一回勇士。因祸得福,黎阳闯过了险滩。在党校,马克思又把司马艳“派”给了他。为拯救海豚公司,黎阳再回公司。他实现了诺言,而且不负众望,使海豚公司转危为安。而国贸大厦的建成,成就了举世闻名的“深圳速度”。这群由基建工程兵转业过来的建筑工人,修建“国宾大厦”也是三天一层楼、创出同样的奇迹。海豚公司走上正规,黎阳正想大干一场,没想到市里一道令下,身受重托的他另起炉灶,不料炒外汇大亏,黎阳、司马艳双双被停职。离开海豚公司,几个陕西战友各自走出一片天。国企改革的艰难,并未让黎阳们知难而退,他们重整旗鼓、再度亮剑!

长篇小说《血路》以曲折生动的故事,诠释了以黎阳为代表的基建工程兵深圳创业的酸、甜、苦、辣,讲述第一代深圳人垦荒的历史。人,不能没有理想。生命短促,因此追求理想的进程不能等、靠、要,一定要自力更生、奋发图强、大干快上。所谓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。今天的深圳,面临转变发展方式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繁重的改革任务。其中每向前推进一小步,如户籍改革、收入分配改革、推进基层民主等,都面临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的羁绊,往往进退维谷。要冲破障碍,闯出一条新路,需要改革的智慧,也需要更大的魄力和勇气!从这个意义上说,深圳确实需要重提“杀出一条血路”的当年之勇。人们没有理由不感恩深圳的“拓荒牛”们。而最好的感恩,是在前辈拓荒的基础上,不仅把特区建设成经济繁荣的窗口,更要为求解公平正义与尊严课题开拓一条阳光大道。守摊子是没有前途的,深圳应该再创新业,以“杀出一条血路”的勇气,在新的起点上“走出一条新路”。反之,如果深圳丧失了继续“杀出一条血路”的改革精神,就等于是丧失了魂灵的落魄英雄。因此,《血路》作为一部记载第一代深圳人创业的“历史的文本”,让我们想起了当年所有那些为深圳砌下第一块砖,铺下第一块瓦的拓荒牛们。没有他们,就没有深圳,也就没有千百万深圳人的幸福。《血路》所描述的转业基建工程兵集体创业深圳的英雄身影,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。